已閱讀
共享經濟接連爆發專利爭奪戰,專利或成為殺手
共享單車們的海外戰略只停留在宣傳階段,但在國內也有一籮筐的問題需要解決。
近期,由于顧泰來對永安行的一場專利訴訟,使得“專利侵權”的競爭手段再次進入大眾視野。這些公司的專利布局,褒獎者有之,批評者有之,痛心疾首惜各家未布局商業模式專利者亦有之。對于創業者而言,提前做好知識產權布局已變得異常關鍵。
沒有硝煙的戰爭
上周,共享單車第一股永安行決定暫緩IPO發行。
舉報人顧泰來表示,永安行侵害其“無固定取還點的自行車租賃運營系統及其方法”的專利,并表示已向中紀委實名舉報中國證監會發行部,要求暫緩或暫停永安行IPO。永安行也在公告中稱,因為出現媒體質疑事項,出于對投資者的保護,所以不得不暫緩IPO進程。
至此,“顧泰來”和“侵權”兩個詞成為了永安行IPO的終結者。
而共享單車領域惹上侵權官司的,還有摩拜。3月初,深圳市呤云科技有限公司狀告摩拜侵犯其包括智能鎖在內的多項發明專利,之后分別獲得了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和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立案受理。
另有報道顯示,上海知識產權法院近日受理了胡某訴摩拜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一案。據了解,胡某是一位技術達人,他稱“掃碼開鎖”是其發明專利,要求摩拜立即停止相關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62萬元。
無樁模式、掃碼開鎖,這些讓共享單車引以為豪的“技術牌”,一時間紛紛陷入侵權糾紛,令外界大跌眼鏡。相比于共享單車之間的“燒錢大戰”,他們背后的知識產權更像是一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輕則賠償經濟損失,重則改變企業運程。
說到這里,我們再來看一下摩拜與ofo的專利布局情況。
據了解,截止今年3月11日,摩拜在國內的發明公布數是15件,實用新型數是12件,外觀設計數是5件,而ofo單車在國內的發明公布數是2件,實用新型數是1件,外觀設計數是1件。
從專利布局內容來看,ofo單車僅有的兩件已授權專利,均是與“智能鎖”相關,一項是關于智能鎖的外觀設計,一項是關于智能鎖的實用新型專利。
而摩拜,從數量上看,其已獲得12件實用新型專利和5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此外,還有15件發明專利申請進入公開期。
其專利所涉內容來看,既涉及對自行車車體(車架、輪叉、無鏈、圓錐齒輪、擋泥板)等對“自行車”硬件的技術升級,也有涉及“智能鎖”、“防盜技術”以及“剎車技術”(電機、電機系統及充電和剎車方法)的創新,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未來很有可能對競爭對手發起專利訴訟。
相比之下,ofo只申請了極少的專利(當然也有可能申請了專利但是尚未公開),如果不加強專利布局的話,未來很有可能遭遇競爭對手專利訴訟。由此可見,專利技術儼然成為各大共享單車競爭的高地所在。
無獨有偶,在共享單車余暉下應運而生的“共享充電寶”項目也在這段時間發生了數起專利侵權訴訟的事件。
就在去年年中,共享充電寶仍處于萌芽階段的時候,此行業的佼佼者“來電科技”就將同行競爭對手“云充吧”告上了法庭,并于去年10月份取得了一審的勝訴。今年3月30日,來電科技又以專利侵權為由起訴了街電,共涉及6件專利。
來電科技目前已成功申請多項專利,其中包括“移動電源的租借系統、方法及租借終端”,“吸納式充電(通過掃碼出充電寶,以及傳動進出的方式)”等。來電接連對幾家共享充電寶品牌發起訴訟,主要名目都是專利侵權。
關于共享充電寶,不管是真痛點還是偽需求,都蹭到了共享經濟的風口,并且飛了起來??v觀眾多共享經濟行業,大多在獲得資本青睞后,紛紛招致知識產權糾紛。由于充電寶成本較低,新進公司和資本認為這個領域沒有門檻,所以來電打響專利之戰的核心,可能是為了抑制對手發展,建立自身的防御壁壘。
姑且不管專利侵權糾紛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是為了制造輿論聲勢,“有錢好辦事”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風口下引入資本,如何導入更多的用戶,成為當下關注的焦點。而利用知識產權訴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既宣告了自己的權利保護了自己,同時也制造了輿論,吸引了更多受眾的眼球。
專利數量與實力不是絕對關系
三年以前,我們常調侃有些創業者有了一個好的點子,做個PPT就可以去融資了?,F在,他們還增加了一個步驟,在做PPT之前,先申請一個專利保護。
如果說老一輩企業家對待知識產權有點被動和消極,那么今天的很多創業者則選擇了主動擁抱,把知識產權固化成企業資產中的重要部分,在創業之初就開始謀篇布局。
相應地,以專利權作為清理市場有效手段的案例是很多的。
比如,寶利來在1980年代就通過專利訴訟完全壟斷了一次成像產品市場,近10億美元的賠償金重挫了一度如日中天的柯達。再如,蘋果在2012年發起對三星的系列專利侵權訴訟,至少打亂了三星在美國市場的正常規劃并從三星身上拿下幾億美元的賠償。
可以說,專利訴訟完全可能成為殺手級的競爭工具。
所以,專利數量往往是絕大多數人用來判斷專利實力的首要標準。雷軍在2014年曾感嘆專利其實是挖坑,然后也毅然投入到挖坑大軍當中,小米的專利申請量迅速以幾何級數增長。
但其實,專利數量、專利質量以及專利實力之間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關系。專利質量是和數量同樣重要的指標,專利數量的不足是可以靠擁有基礎專利和提高專利質量來彌補的。
微軟在2010年獲得超過3000項專利授權,蘋果只獲得500多項專利授權,但屆時的微軟和蘋果在移動終端軟硬件方面的優劣和專利數的差距卻是顛倒的。這里并沒有貶低微軟研發能力和專利布局的含義,而是說蘋果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遠比微軟好,在觸控、交互等決定移動終端發展方向的技術上搶占了制高點。
一份中國計量學院統計認為大學生專利成果轉化率僅為0.05%,而此前的一份內部報告認為全球專利中只有0.1%是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即使是專利界的樂觀觀點也只是把比例提高到1-5%。
而在盛行炒作的資本圈,專利更容易成為爭取高估值的概念和宣傳爆點,中小投資者連同部分專業機構懷著對技術的無知和敬畏用錢給專利數字投票。一定程度上專利真正的價值被忽視,而申請專利和專利數量的價值畸形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