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
已閱讀
已閱讀
自主創新是構筑競爭力的關鍵
更新時間:2017-05-02 20:17:00 ? ?? 來源:未知?? ?? 瀏覽: 0 次
自主創新能力是構筑競爭力的關鍵。當前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切需要匯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也需要以知識產權之力推動科技創新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近年來,國內多個區域、省市加快創新改革試驗,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知識產權指標增長顯著,創新實力明顯增強,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區域因地制宜地在整合創新資源、提升創新強度、優化創新環境等政策保障方面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和做法。
上海市將創新目標定位于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等領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創新工程。
廣東省提出了多個在國內首次探索實施的重大創新政策。正加快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華南知識產權國際交流中心,扶持初創型、小微型企業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出了科技創新券、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發準備金制度等創新政策組合拳。
江蘇省著力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培育等工程,著力建設一張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市場化知識產權服務、托管、評估、運營等新興服務機構為輔的知識產權“立體工作網”。
雖然很多省市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十三五”時期要加快發展,關鍵在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支撐創新驅動,主動對接高端創新資源,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平臺網絡體系,破解產業高端發展技術難題,打造產業“升級版”。因此,要注意加強三方面的工作。
研究要“強起來”。基礎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原始創新動力和活力。通過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等重要舉措,努力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創造的新突破,力爭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顛覆性技術創新。
企業要“活起來”。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自主創新的主體。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提升知識產權能力,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div>
渠道要“通起來”。創新的發展理念倡導和鼓勵企業主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聯盟承擔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完善產業創新鏈;倡導和鼓勵加強各類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規?;a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通過深化改革,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創新體系。
形成市場化的創新激勵機制。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調整優化產業項目準入辦法,形成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鼓勵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構建支持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政策體系。
完善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機制。支持企業組建知識產權聯盟,形成合理的產業鏈和成果轉化的群體優勢,完善市場化知識產權運營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推進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銜接。研究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強化創新政策與相關政策的統籌協調,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快形成職責明晰、積極作為、協調有力、長效管用的創新治理體系。
突破鼓勵創新的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桿,讓創新人才獲利,讓創新企業家獲利。完善科技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辦法,改革科技成果處置辦法,讓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得到合理回報,實現自身價值。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實行科研崗位分類管理考核,打破創新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人才與企業科技人才的雙向流動。
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機制。以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強化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協同。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去行政化,發展社會化新型研發和服務機構。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索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探索開放創新的有效模式。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開展更高層次的國際創新合作。加快推動建立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機制,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探索更加開放的創新政策、更加靈活的合作模式,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和范圍,推動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走出去”,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